“我一直买银行的固收理财产品,收益虽说稳定,但这两年越来越低,感觉钱生钱的速度变慢了,有没有别的靠谱选择啊?”近日,郑州的王女士向银行理财顾问发出了这样的疑问。实际上,这不仅是王女士一个人的感受,也是众多金融消费者共同的体会。 近年来,银行理财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。从曾经高度依赖传统固收类产品,到如今迈向多元创新的投资战略,银行理财市场正在不断寻求新的突破。 据《第一财经》报道,多家市场机构测算的数据显示,2024年理财市场规模重返30万亿元,实现了年初业内的“30万亿预言”。在这场转型浪潮中,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表现尤为夺目。其中,农银理财凭借1.97万亿元的规模跻身行业前三,其现金管理类产品“农银时时付”的市场占比更是高达37.95%。 在净值化转型的初期,银行理财曾遭遇破净潮和赎回潮的考验。但好在央行降息、资金流动性改善,市场逐步回暖。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紧握时机,借助国有银行的渠道优势,精准定位市场,不仅稳固了传统固收产品领域的优势,还积极拓展多元产品布局,为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 然而,随着利率环境的改变和收益的下滑,客户的投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。为此,“固收+”产品应运而生。海通证券研报显示,截至2025年2月7日,全市场共有1150只“固收+”基金,规模合计达15663.79亿元,其中514只产品的净值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。 “固收+”产品以其独特的形式,将固定收益与股票、私募股权等资产相结合。在提供相对稳定收益的同时,也能适应市场波动,创造更多增值机会,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。 近期,施罗德交银理财、汇华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确定将“固收+”产品作为2025年的重点发力方向。他们计划通过增加权益类资产和海外优质资产的投资比例,来提高产品的收益水平。 从长远来看,非固收类资产将是银行理财机构的核心增长动力。当前,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和投资者对长期资本增值信心的坚定,银行理财子公司正迎来新的机遇。 兴银理财通过与分行联动,积极投资生物医药、半导体等行业的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取得了非常可观的回报。宁银理财等则积极布局权益类投资,打造专业的投资研究团队,用多元化的投资策略赢得了市场的认可。然而,银行理财市场的转型之路并非一片坦途。要摆脱对固收产品的依赖,就必须不断提升投入研发与风险管理水平,用过硬的专业能力在新领域打出一片天地。 面对国内市场结构性“资产荒”的问题,理财行业正迎来资管新规后的“二次转型”。未来,银行理财机构需坚定信心,持续丰富和拓展产品种类,加强非固收类资产的布局,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。 |
说点什么...